
雖然沒什麼準備,但畢竟覺得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,他們商量再三最終決定留下這個孩子,熬過了忐忑的孕期,寶寶順利出生了,很健康。
本來以為是幸福的開始,沒想到倆人迎接卻是噩夢的起點。
孩子剛剛出生後家裡人發現小吳有些“不正常”:
- 對孩子的關心好像有點過分,覺得周圍人身上有細菌;
- 處處提防著周圍人,覺得誰都有可能傷害到孩子;
- 不讓家人接觸小孩;
- 擔心自己照顧不好小孩;
- 整日煩躁不安,心慌,敏感多疑;
- 泌乳逐漸減少;
- 夜夜不眠,身體也日漸消瘦;
- 精神狀態差,整日憂心忡忡。
在綜合醫院反覆檢查也沒發現軀體上的問題,在別人的推薦下最後來到了精神專科醫院就診,醫生診斷為“產後焦慮”,隨後小吳得到醫院專業的心理及藥物治療,才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惡化。
很多人常說用“焦慮”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。
那麼,“焦慮”是怎麼定義的呢?
焦慮是指缺乏明顯的客觀因素或充分根據,對自身健康或客觀情況做出的嚴重估計而出現的內心不安。
“產後焦慮”可能因為體內激素明顯變化、身份的改變、承擔孩子出生所帶來的生活及其他壓力、家庭支援不夠等多種原因導致。
目前該病具體病因尚不明確,根據目前的研究,我們猜想可能是生物學、內分泌和社會心理學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可能大家對產後焦慮知之甚少,不是說明它不嚴重,更多的時候,只是大家對它的重視度不夠,研究表明產後焦慮發病率約為 10.2%,大約每 10 個媽媽中就有 1 個患產後焦慮,如此高的發病率,希望引起產婦及其家人的足夠關注,這樣才能得到及時治療。
那麼,得了產後焦慮該怎麼辦?
首先,家庭和朋友的支援很關鍵,面對產婦的負面情緒,家人應予以安慰和理解,多溝通,讓產婦說出心中的委屈,宣洩心中的苦悶,排除心中的無助感,降低生活中可能引起情緒變化的機會,避免情緒波動。
產婦自己也應該樹立起信心,努力樹立起積極向上的心態,參加適當的運動和娛樂活動,有助於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,分散自己的注意力,不要反覆糾結在不會發生的事情上面,能正確認識到這些反覆的思考只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煩惱。
心理干預也很重要, 有多項研究表明音樂治療、認知行為治療等心理支援治療能夠明顯改善產後焦慮的症狀。
最後在必要時選擇合理的抗焦慮藥物,這時候就需要到精神專科醫院尋求專業的治療。